案例 | 贵州独山县400亿负债始末:政府信誉担保,高息融资借贷
2020-07-18 23:40:01
上图为三都县赛马场。“独山县案例”是个例么?(图片来自视频“亲眼看看独山县怎么烧掉400亿”)
独山县又上热搜了。
这个地处偏远山区的西部小县,近两年,已多次 被网民拽出来爆锤了。
这一次,仍然是400亿的巨额债务。当然,也少不了“大跃进”式造城后留下的一地鸡毛。
7月12日晚,一个工作室发布了一段名为《亲眼看看独山县怎么烧掉400亿!周年特辑(上)》的视频。在这则长达22分钟41秒的视频中,主持人质疑,独山县位于贵州黔南州,尽管只有一个街道和8个乡镇,却借了400亿的债打造景观。
这其中就包括号称拥有顶级硬件设施的独山县古风博物院、预估造价3000万的独山钟楼,及造价花费2亿的天下第一水司楼等。
如今部分的所谓景观,早就沦为烂尾景区。
400亿外债,西部山区小县,烂尾等关键词冲击着网民的认知。
随后,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回应说:视频中主持人称“独山县负债400亿,造价2亿的天下第一水司楼等景观已成为烂尾楼”的说法并不属实。
官方的回应并不意外。
试想一下,谁会当着全国人民的面骂自己是“王八蛋”。
第一水司楼(图片来自与“知灼”微信公众号)
事实上,这不是独山县首次因负债而上热搜。
近年来,独山县以多次被网民和舆论关注,而几乎每次都与天下第一水司楼和巨额负债有关。
当然,无论官方怎么否认,独山县负债400亿绝非谣传,而是出现在官方文件和官媒报道里的确切数字。
复盘独山县的400亿负债 始末,还要从它前主政者——潘志立说起。
贵州独山县,素有“贵州南大门”“西南门户”之称。
虽说有地理优势,但因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底子薄弱等原因,独山一直都未摆脱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十年前的2010年7月,一个人来到了这里,他就是潘志立。
潘志立是一位官员,他立志要“改变”潦倒的独山县,进而“拯救”贫困的独山人民。
来之前,他的身份是江苏省海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副书记,海安县城东镇党委书记。
出身东部沿海,却跑到西部山区。潘志立不远千里、万里从江苏海安独自跑到西部腹地的独山县,当然不是游山玩水。
踏入独山县前,潘志立得到了一个新职务——贵州省独山县委书记。
(图片来自与“知灼”微信公众号)
一个乡镇干部,跨省调派,并不符合常规套路。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2010年至2011年,贵州分两批从江苏、浙江、山东、河北、重庆5省(市)引进12名优秀干部担任县委书记,其中就包括潘志立。
主政贵州的封疆大吏们想的很明白,东部沿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江苏又是数一数二的经济大省,这些官员可都是见过大世面的。
既有经济头脑,又有战略眼光,说不定还顺手引来一批企业。
从此带领当地人民,走向康庄大道。
应该说,这是一步好棋,也是奇想奇招。江苏这么多年经济一直排在全国前列,除了地缘优势,经商传统外,就是官员的观念与理念很超前。
毫不夸张地说:江浙的官儿,随便拎出一个,放在全国任何地方都是一顶一的。
潘志立也不例外。作为特殊手段引进的人才——从西部沿海的绝对发达地区,到了西部偏远的贫困县城,见过大世面的潘志立刚到独山县就迷倒了不少人。
“思路清晰、懂经济、有眼光、口才好。”这是独山县当地官员对潘志立的最初印象。
之后的潘志立开始向闭塞的小县城展示了他的魄力。
短短几年,当地开始发生了变化,而潘志立的仕途当然也更进了一步,四年后,身为独山县委书记的他又多了一个官职——贵州省黔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这个职务是副厅。
也就是,短短的四年,潘志立从海安县城东镇党委书记飞跃至副厅级领导干部序列。
潘志立到底干的怎么样?潘志立落马后,《中国纪检监察报》评价说:潘志立主政不久,就忘记了刚来时的初心和使命。在他的主导下,独山县随意自行设立基长新区、独山古国毋敛城管理委员会等机构,随意增加干部职数。甚至还随意地将基层派出所改为公安分局。
荣耀光环下,却是另一番景象。

他要求每个乡镇都要建工业园区,并下达了硬性指标。这一招当时引得不少人热捧。
但随后发现,这很扯。
毕竟这里是西部山区,不是东部沿海,哪有这么多投资者?结果自然很悲惨——严重脱离当地的实际情况,基层不堪重负,招商没有成效。
但潘志立,立志要改变这里。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独山县有贫困人口59500人,大约占总人口的17%,而潘志立主政独山县时,该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底子薄弱、缺乏发展条件。
潘志立很清楚独山县的实际情况,但他没时间等。
换句话说,潘志立急需要政绩。
潘志立需要一场飞跃式的发展,来证明自己的执政能力,最终,他选择了一条独特的路。但也是一条不归路。
要发展就先得有钱,没钱就不能快速发展。
俗话说:没钱,汉子难。潘志立并没有被难住。因为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融资借贷。
他的理念不是缺多少就借多少,而是能借多少借多少。
估计“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这句成语,无数次在潘志立脑海翻腾着。
问题是怎么借,怎么融?西部山区小县的头头脑脑,很多是没办法的。

为了融资,在潘志立的推动下,独山县成立了很多家融资平台。
据该县新闻传媒中心2017年的一篇报道透露,全县共有融资平台公司36家,其中,总资产规模达到60亿元以上的5家、30亿至60亿元4家、10亿至30亿元10家、10亿元以下16家。
一个当时穷的连吃饭财经都兜不住小县,36家融资平台,且资产规模动辄几十亿,一时,没见过大世面的西部基层干部都看傻了。
化腐朽为神奇啊!!
不过,这些所谓的公司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皮包公司,他们的价值和作用就是用政府信誉为担保,借贷融资。甚至不惜高息借贷。
这与前些年的政策有关。
自地方政府发债被叫停后,各地方政府,特别是山东、江苏、浙江或广东等发达地区,纷纷成立城投公司,替政府冲在前面到处融资。
政府不让借,那就成立城投公司借。县市长亲自出任董事长,国土、财政、城建规划、国资等部门一把手任董事。
说不是政府机构,打死你都不信。
这样就有人把钱借给你吗?答案是有,但需要变花样。

融资来的钱再投入进来,一边还贷、还债一边找机会发展,政绩上来了,管它背后洪水滔天。
万一成功了呢?事实上,那几年,东部沿海地区,成功上岸的还真不少。
这是另一种寅吃卯粮。
这些被地方政府拿去抵押的所谓资产,大多与土地相关。例如公立医院、中小学、破旧工厂地,待开发的建设用地,甚至一些地方连共绿地和公园都打包抵押了。
借钱的公司也很清楚,这些资产是有问题的,但很多公司并不担心,原因很简单:政府信誉担保,所谓抵押,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这些手段对潘志立来说,轻车熟路。
短短几年,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独山县真的融到了400多亿元。
有了钱,潘志立开始上大项目。据悉,就在大笔大笔的融资流进独山县各个城投公司和财政时,高尔夫球场、独山大学城、“天下第一水司楼”……等多个大工程开始纷纷上马。
除第一水司楼,投资最大的当属独山大学城。
资料显示,该大学城占地1.5余万亩,规划容纳10所大学,在校学生8万至10万人,总投资概算约135亿元。
结果可想而知,画饼充饥是徒劳的。独山大学城的实际入驻和利用与规划相差甚远。除了几所小规模的院校外,规划里的高校基本都没来。大学城很多项目早已搁浅。
除了独山大学城的烂尾,其他项目难逃被取缔、烂尾等厄运。

轰动一时,且投资巨大的贵州独山县建108洞高尔夫球场,最终以多位官员处分,土地按照规划恢复原状而告终。
据报道,这个国际锦标级高尔夫球场,游泳池、网球场、桑拿、按摩推拿等基础设施,还配有民俗博物馆、酒吧街、庙宇等。
因此,潘志立还被免去黔南州副州长职务。
相关材料显示,潘志立落马前的201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0.08亿元(包括出口退税), 2018年末户籍人口35.6065万人。
也就是说:400亿的债务分摊到独山县每个老百姓身上是11.2万元。
数据显示,2018年,独山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426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0565元。
也即是说,如果还这笔债,独山县的农村居民不吃不喝需要10年才能还完。
2017年9月中旬,媒体刊文《独山全面奔小康 目标直指“醉爽天堂”》,如今看来是多么的讽刺。

文章说:全县36万人民正在把独山打造成西部工业大县、旅游大县、文化大县、生态大县,奋力实现全面小康和贵州南部经济重心二次跨越。
巧合的是,正好一年半后的2019年3月19年,潘志立落马被查。
此后,再也隐藏不住的巨大 债务危机,开始浮出水面。2019年8月1日,贵州省纪委监委对独山县委原书记潘志立的通报中,除了痛斥他的贪腐外,还特别提到:
拒不执行党中央关于耕地保护的大政方针政策,造成大量耕地和基本农田被违法违规占用;
对国家督查发现的土地违法违规问题整改落实不坚决,搞敷衍整改;
不顾民生盲目举债上项目,导致政府债务风险不断激增;
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导致独山县政治生态恶化;
违规决定低价出让土地,造成国家经济损失,情节特别严重。
主政独山县8年的潘志立,不仅没有改变独山县,几乎将它推向万丈深渊。
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面对舆论的质疑,此次当地回应不仅否认了存在问题,还绝口不提罪魁祸首——潘志立。
难道因为顾及前领导的颜面?还是仗义执言,对老领导有感情?
或许都不是。
潘志立是罪魁祸首,自然没错,但问题是潘志立不是土皇帝,执政的8年里,大肆融资举债时,监管哪里?监督机制发挥了它的作用了吗?
毫无疑问,在一个县城,县委书记的权力是巨大的,大到可以完全一言堂。然而别忘了,放眼全国,级别最高的县委书记无非不过副厅级,正厅的县委书记我都没见过。
一个副厅局的官员为何能在8年的时间为所欲为?一个县委书记在8年的时间里 何 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潘志立一个人几乎将一个县乃至数十万当地百姓拖入深渊,而且跨度长达八年,这才是值得深思也是最可怕的。
今天到此为止!
责任编辑:刘宽
本文中图片除另行说明外,均来自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