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 |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如何避免没有硝烟的战争?(下)
2020-07-01 23:29:41
4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诱因
引发A股上市公司控制权之争的因素比较多,而且这些因素彼此纠缠、互相叠加,又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最后发展到愈演愈烈时集中爆发。总结已发生的控制权争夺案例的背景和诱因,大致可能包含以下几种:
1) 大股东持股比例不高。上市公司的股权比较分散,单一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一般在30%以下;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比较接近、差距不大。
2) 股价低于价值。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出色、业绩优良、未来预期良好,但股价长期低于价值,以不大的代价即可取得控股股东地位。
3) 大股东违约、失信。大股东(包括原来的和新来的)利用优势地位,对原来的约定、承诺、表态等不再履行、兑现,相对方又暂时无法主张和抗衡。
4) 内控不规范或失效。股东或董事守法、合规经营意识淡薄,自我约束意识不足,常常在制度和程序之外发生关联交易、同业竞争等违规操作,且拒不改正,损害其他股东利益。
5) 价值观不匹配。将己方利益置于其他方利益之上,分配不公,缺乏或不再信任其他方,沟通和妥协意愿降低,尊重不够,耐心不足。
6) 发展战略存分歧。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发展战略、投资重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权衡,对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不能统一意见,各方互不妥协。
7) 业绩表现不佳。各种原因引起的经营状况下降、业绩承诺未完成,其他方面的表现不符合预期,各方对形成原因和对策看法不一、相互指责。
单一的原因很难直接导致对控制权的激烈争夺。大部分控制权争夺的爆发都有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在沟通和协调机制失效的情况下,分歧逐渐加重、不断累积,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发展到无法掩饰、集中爆发。
在此过程中,如果各方能够重新审视并予以解决,都可能消灭、减轻或者延缓争斗的破坏作用。
5
控制权争夺爆发的后果
在控制权争夺的早期,各种矛盾尚处于萌芽和不严重的程度,牵涉的利益不大,如果各方愿意妥协和退让,一般情况下比较容易解决。如果发展到公开和剧烈的程度,可能引发的后果不容小觑,各方需提前检视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1) 民事领域: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争夺事件具有引发媒体报道和舆论关注的天然吸引力,但其发展和演变过程可能会偏离当初的设想和预料,结果可能是知名度上升、美誉度下降。
股价变动。持续的控制权争夺会对正常、持续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并直接或间接导致股价下跌、市值降低。
核心人员离职、核心竞争力下降。不是每个员工都愿意身处舆论的漩涡之中,尤其是当相关核心人员本身就是争议的一方时,极为容易导致核心人员的变动,损害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诉讼或仲裁。诉讼或仲裁本身就可能成为争夺爆发的导火索,并可能引发媒体关注、股价波动或监管问询。当司法程序介入后,不可控因素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加大,并可能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
2) 行政和监管领域:监管关注后的信披责任和义务加大,原本达不到披露标准的信息也不得不对外公开;随着争议问题的暴露和公开,可能遭致监管机关的自律监管处分、立案调查和程度不等的行政处罚。
3) 刑事责任:如果当事人一方存在潜在违法犯罪的嫌疑,在控制权争夺发生后,刑事举报、刑事侦查都可能被另一方作为赢得控制权争夺的手段,当事人一方的刑事责任风险骤然加大。
6
如何避免出现控制权争夺
上市公司作为拥有众多中小股民的公众公司,本应有一套完整的决策、执行、监督的体制、机制以保障其健康、稳定地运行,但控制权争夺的产生反而说明其存在缺陷、部分或者全部失效。
就如何避免上市公司出现控制权争夺的问题,可从两方面着手:控制权争夺发生前和控制权争夺发生后。前者属于预防,后者属于治疗,我们认为,预防远胜于治疗。
在控制权争夺还没有出现、存在状态可能导致控制权争夺,或有引发控制权争夺风险的资本市场行为展开以前,就应提前进行布局和安排,特别是尚处于主动、已有优势地位的一方。
具体包括:
1)顶层设计
包括对股东及股权结构、表决权比例分布,潜在的一致行动人和表决权委托,潜在的资产注入方和合作对象,公司章程相关防守条款,对潜在收购人、收购标的的要求,对收购方案、交易方式和交易工具的选择等方面的提前调整和评估等。
2)防微杜渐
对控制权争夺保持适度、应有的警惕,当控制权争夺的苗头出现时,要立即采取相关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并适时评估解决效果。
3)合规经营
随着公司上市目标的实现,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因素,一些股东、董事对守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有所放松,自我约束不再从严,甚至出现侥幸心理。随着持续时间的加长,这些情况可能成为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4)追求多赢
不仅是对控制权争夺的事先防范需要秉持多赢的观念,对控制权争夺已经发生后也应该追求各方共赢,充分照顾到各方诉求,主动寻求合法、合理、公平的解决方案。
5)反向尽调
对一些拟增加新合作方的资本市场行为,要充分做好反向尽调,即被投资方也要对投资方进行法律、企业文化、行为风格、投资案例等方面的尽职调查,以提前判断是否会存在控制权争夺风险。
在控制权争夺已经发生后,情况将更为复杂,如何制定合理的有效解决方案,需要考虑的维度更多。从众多已有的控制权争夺案例的发生缘由及其最后演变的结果事后来看,有些争夺事件不可避免,因为一开始就是个错误。不如坦然接受、及时撒手、好合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