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打击还是转机?中国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20-01-31 14:03:31

1.jpg

图片来自WHO官网。

今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宣布,将“2019新型冠状病毒急性呼吸系统疾病”(2019-nCoV)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也是WHO传染病应急机制中的最高等级。

2-2.jpg

一、世卫组织为何作此认定?

根据WHO的公告,认定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简称“国际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基于中国感染者数量增加,以及多个国家都出现疫情这两个事实。

与此同时,WHO 总干事谭德塞博士也表示,世卫组织不建议对中国进行旅行和贸易限制,并强调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非是对中国的疫情控制缺乏信心。

相反,世卫组织相信中国的疫情一定能得到遏制。但是由于病毒的传播仍然还有很多未知数,世卫组织担忧中国之外的疫情会发生恶化。

在这一结果宣布之前,很多公众已处于焦虑的情绪之中,担心中国被定位为“疫区”将对中国的国际旅游、贸易等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等同于人们所理解的“疫区国”,WHO从未将整个国家划为“疫区”

3.jpg

1月27日深夜,工作人员正在对上海虹桥火车站候车大厅开展消毒工作。图片 | 中新网

二、什么是“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是指“通过疾病的国际传播,对其它国家构成的公共卫生风险、可能需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的严重、异常或意外的卫生事件。

“国际公共卫生事件”是WHO可以发出的最高级别的警报,自2009年以来的十年间,WHO共宣布了六起“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别为:

1)2009年甲型H1N1流感

2)2014年脊髓灰质炎疫情

3)2014年西非的埃博拉疫情

4)2015-16年“寨卡”疫情

5)2018年开始的刚果(金)埃博拉疫情

6)2019年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一旦WHO认定“国际公共卫生事件”正在发生,即可向《国际卫生条例(2005)》发出公共卫生建议,包括:

对人员的建议:

不必采取特定的卫生措施;

审查在受染地区的旅行史;

审查医学检查证明和任何实验室分析结果;

需要做医学检查;

审查疫苗接种或其它预防措施的证明;

需要接种疫苗或采取其它预防措施;

对疑似感染者进行公共卫生观察;

对疑似感染者实行检疫或其它卫生措施;

对确诊者实行隔离并进行必要的治疗;

追踪与疑似感染者或确诊者接触的人员;

不准疑似感染者或确诊者入境;

拒绝未感染的人员进入感染地区;

进行出境检查并(或)限制来自感染地区的人员出境。

对行李、货物、集装箱、交通工具、物品和邮包的建议:

不必采取特定的卫生措施;

审查载货清单和航行路线;

实行检查;

审查离境或过境时采取消除感染或污染措施的证明;

处理行李、货物、集装箱、交通工具、物品、邮包或骸骨以消除感染或污染源(包括病媒和宿主)

采取具体卫生措施以确保安全处理和运输骸骨;

实行隔离或检疫;

如果现有的一切处理或操作方法均不成功,则在监控的情况下查封和销毁受感染或污染或者嫌疑的行李、货物、集装箱、交通工具、物品或邮包;以及不准离境或入境。

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被认定“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将为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从公共卫生角度上,宣布疫情为“国际公关卫生事件”无疑有利于通过全球防疫协作和医疗合作,减少疫情的国际传播,尽快取得医学方面的进展。

而在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被认定为“国际公共卫生事件”,显然将对中国的国际贸易和旅游业和投融资等领域带来重大打击。

虽然WHO在发布声明时强调“没有必要采取限制国际人员流动和国际贸易的措施,不建议限制贸易和人员流动”,然而多国相继撤侨、停止与中国间航班往来及签证的行为,已经明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疫情传播的担忧。

也不乏一些国家借疫情形势在国际贸易中排挤打压中国市场。毕竟,货物和商品有可能会被认为是来自“疫区”,而受到更加严格的防疫检查,甚至直接取消进口。

同时,由于延迟复工、交通管制等疫情防控措施为企业、尤其是中小经济体带来巨大冲击,中国经济可能面临较长的调整周期,而国际公共卫生事件的认定无疑加剧了中国经济外部的不确定性。一二级市场投资者将受到悲观预期影响,形成保守投资的避险心理,使企业融资环境进一步恶化。但医药、互联网、线上服务相关产业可能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但是,中国经济真的会由此陷入崩盘,甚至倒退二十年吗?也没有那么邪乎

一方面,“国际公共卫生事件”的认定只会持续三个月时间,之后就要重新对所在国进行评估。根据钟南山院士等专家的判断,我国的疫情控制已经出现拐点,三个月后解除预警状态的可能性较高。

另一方面,以往被认定发生“国际公共卫生事件”的国家也不乏经济平稳着陆的先例,如2009年因H1N1流感而同样被作此认定的美国。

4.jpg

2009年,美国成为全球确诊H1N1流感人数最多的国家。图片 | 新华社

整体而言,突然爆发的疫情无疑是对中国的考验,却也提供了一个自我检视和考察人心的契机。行政体系运行是否透明高效,应急预案在实战中是否科学可行,中国人的公民意识与法治精神自2003年以来有了哪些成长,甚至国际社会对待中国疫情的亲疏远近,都在这场全球化的防疫战争中呈现了答案。

疫情是照妖镜,折射出众生相。寒冬终会过去,中国还有漫漫长路要日夜兼程。

  1. 分享(0)

  2. 收藏(0)

  3. 点赞(0)

相关内容